
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检察院
YIN CHUAN SHI XI XIA QU REN MIN JIAN CHA YUAN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检察院
YIN CHUAN SHI XI XIA QU REN MIN JIAN CHA YUAN
2025年5月5日
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检察院
YIN CHUAN SHI XI XIA QU REN MIN JIAN CHA YUAN
“受教育是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权利,你们也不例外。”日前,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綦江区检察院“莎姐”讲师团来到綦江区石壕镇青坪村,为该村残疾女孩小佳上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全面调查——残疾未成年人就学存在监管盲区
“小佳怎么不去上学呢?”今年5月,綦江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辖区内一名残疾少年小佳未复学,辍学在家已达四年之久。
“娃儿下半身瘫痪,她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我们两个老年人腿脚不好,送去上学不方便。”家访时,小佳的奶奶道出了苦衷。
“娃儿的教育不能停下来,如果确实因为身体原因去不了学校,现在可以送教上门。”了解情况后,检察官向小佳奶奶耐心地讲解了残疾未成年人就学相关政策。随后,该院向教育部门反映了情况,綦江区教委组成专门工作组入户劝返复学。
5月底,小佳原来就读的学校及时为其办理了复学手续,制定了送教上门方案,现已多次送教上门。
“全区是否还有其他残疾孩子未入学?”为此,该院检察长钟晓云抽调6名未检、公益诉讼部门干警组成联合办案组,通过电话核实全区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入学情况,对筛选、比对出的重点对象开展入户调查核实,并走访教委、民政、残联、特殊学校等多家单位,基本摸清了全区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入学情况。
多方联动——一人一策推进落实
“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的残疾未成年人并非个例,涉及多种情形。”钟晓云告诉记者,通过走访调查,检察官们还发现,部分回户籍地进行康复治疗的残疾未成年人成为了入学监管的盲区。
“原来在区外就读的残疾未成年学生,为方便进行康复,要回到户籍地进行康复治疗,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跨区掌握学生的就读情况相当困难。”钟晓云说。
7月5日,经上级检察机关批准,綦江区检察院向当地教育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建议书中特别强调,教育部门建立健全区外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失学辍学信息和情况报送机制,及时动态掌握区外就读学生的情况。
检察建议发出后,綦江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籍系统和实地摸排情况,为48名在区外就读或拟在区外就读的残疾学生建立专门台账,一人一策推进整改落实,帮助落实就近入学,还联合区残联送康复上门、送教上门。
分类施策——视障儿童就学难题排除了
视力残疾未成年人的就学问题,也是该份检察建议书关注的重点之一。
“检察官叔叔,我不想一直待在家里,我想上学。”今年5月,8岁的视障儿童小鑫向上门调查的检察官薛强强吐露心声。
“孩子想读书,想学音乐,可去城里读书必须得有家人陪读,我们家条件不允许。”对于小鑫至今仍未上学的情况,小鑫妈妈显得很无奈。
原来,綦江区的学校没有招录、培养盲人的师资,且不具备招收视力严重残疾学生的条件。因此,该区盲人学生通常只能到83公里外,位于主城区的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就读。
“像小鑫这样的视障孩子,早期教育很关键,如果他们能够学习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以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随后,綦江区检察院对全区视力严重残疾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展开深入调研,逐一摸清其中8人未上学原因,督促教育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施策。
具体而言,对因年幼生活不能自理未到重庆主城上学的,先就近入学、送教上门;对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到重庆主城陪读费用的,帮助申请助学资金;对因家长意识不到位未及时入学的,“点对点”入户劝返复学。
“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但孩子能正常上学,就迈出了一大步。”9月1日,孩子如愿进入家门口的一所学校就读,这让小鑫妈妈激动不已。“音乐老师说孩子听力特别好,音乐方面有天赋,我们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
截至目前,綦江区2021至2022学年666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中,79名未入读义务教育学生已全部得到有效安置,实现安置率100%;此外,綦江区检察院还督促9名失学辍学残疾学生重返校园。
据悉,当地教委正在牵头起草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压实教委、民政、残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及村(社区)、学校等单位的责任,推动全区形成信息共享、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